來源:周道客戶端
2021-06-28
周口日報·周道客戶端記者 王晨 通訊員 周建山 唐濤
在歷史悠久的中原大地,一處處文化遺存、一處處名勝古跡,它們雖然歷經(jīng)黃河泛濫沖刷和無數(shù)次的兵災戰(zhàn)火,卻依然穿越千年,靜靜地守望著這片土地,向今天的人們傳遞著歷史的訊息。
在周口境內(nèi)有兩座距今千年的古塔,一座在商水,一座在太康,它們都被稱為壽圣寺塔,都是六角形樓閣式磚塔,都是始建于宋、重建于明,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這么多的相似,想必一定會引發(fā)我們很多的好奇:它們究竟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風吹雨打,又各自埋藏著什么樣的故事?
屹立千年的壽圣寺塔
位于商水縣郝崗鎮(zhèn)(今分為南社村和北社村,壽圣寺塔位于北社村)的壽圣寺塔始建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(1033年),元代毀于兵燹,塔身僅存五級。明正統(tǒng)元年(1436年)在五級塔身上重新修建了上面四級,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進行大修。1998年再次進行大修,2018年又進行局部維修。太康高賢壽圣寺塔也始建于宋代,現(xiàn)存建筑為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在宋代塔基上重建。
周口市博物館館長、研究館員,中國博物館協(xié)會傳媒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周建山介紹,這兩座古塔歷經(jīng)滄桑,屢遭兵燹及黃泛等自然災害的侵襲,至今巍然屹立。其建筑藝術價值之高、文化價值之大,實為宋代古塔建筑的珍品。兩塔先后于2006年、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商水壽圣寺塔,高41.5米,為九級樓閣式磚塔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,平面呈正六邊形。塔頂用鑄鐵鑄成葫蘆形寶頂,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。塔的層檐收放尺寸設計精妙,既保護了塔墻免遭雨雪侵蝕,又使塔體顯得莊重肅穆。塔身諸層外壁皆辟有圓券門、破子欞假窗,塔身各角砌出倚柱,檐下密布磚雕斗拱。塔內(nèi)砌出塔心室和盤旋梯道,可逐層登高至塔頂。塔第一層,南面辟門,門楣上刻“明道二年癸酉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日,葬舍利院主。僧□□建□□功德塔”。說明建塔的年代是北宋。塔室為穹窿頂。東南、西南兩壁有破子欞盲窗各1個,西壁另辟一拱券門,有踏道可登至第二層塔心室。第二層,南面辟門,東南、西南兩壁各砌一盲窗,東壁另辟一門可沿踏道進入第三層。以上諸層大同小異。第四層,塔心室內(nèi)北墻嵌石雕佛像3尊,兩尊盤膝正面像,一尊盤膝背面像。剎柱下端插入塔心室,上端置鐵質寶瓶,在不同部位還發(fā)現(xiàn)“風調(diào)雨順”“國泰民安”“周王千歲千千歲”“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九月吉日”“河南周府施舍西華小瑤集壽圣寺塔一座”等字樣,這些都說明了明代嘉靖年間,又重修了塔身。1998年9月,在維修該塔時,在天宮清理出明代銅佛像3尊,白釉瓷盤1只,白釉黑花瓷碗、白釉褐花瓷碗各1個,刻印大彌陀經(jīng)1卷。銅佛像高約20厘米,其中一尊有“嘉靖三十一年”字樣,這一時期的周王為周敬王朱在鋌,這說明嘉靖三十一年周敬王朱在鋌為祈福曾將這批器物和經(jīng)卷,置入了塔頂?shù)蔫F質寶瓶中。
太康壽圣寺塔,高28.3米,為六角形七級樓閣式磚塔,上有塔剎。塔身第七層為實心,一至六層為空心,但層與層相隔互不相通,在南面辟圭形門,檐下均置磚雕斗拱。塔身南面正墻除第七級外均有真門,每層檐下都飾有磚雕斗拱,塔身共嵌砌石雕佛像211尊、石刻題記14方。
壽圣寺塔的歷史與文化背景
塔原本產(chǎn)生于印度,是佛教特有的一種建筑物,用于供奉佛骨、佛像、佛經(jīng)、僧人遺體等。在公元前1世紀的東漢初期,它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,隨著佛教的本土化,佛塔建筑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(tǒng)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內(nèi)涵,起初是一種宗教文化需要,用來儲藏舍利或佛經(jīng)等,后來擴展到民俗文化需要,用于鎮(zhèn)災辟邪或頌賢揚善,直到近代至今衍生出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的需要。
周口市考古所副所長唐濤介紹,塔最初就是佛教建筑,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,塔就是佛的象征。但中國的塔是人的建筑,它凝聚人的情調(diào),所以對老百姓而言,不僅可以指示方向、距離,而且可以鎮(zhèn)邪驅惡,保境安民??傊且环N佛教建筑物,也是一種文化藝術建筑物,但凡歷史悠久的文化城鎮(zhèn)一般都有古塔,古塔便是這個地方歷史文化久遠的象征。
從宗教文化方面看,中國是佛教活動中心,建塔是為了供奉佛教經(jīng)卷、舍利,有順應民意、強化皇權統(tǒng)治的作用;從民俗文化方面看,每逢年豐節(jié)慶等重要日子,信眾們都要聚集朝會,古塔就成為鎮(zhèn)邪驅惡、頌賢揚善的地方;從軍事防御方面看,中原乃兵家必爭之地,周口地處中原腹地,建塔可以瞭望敵情,有料敵制勝的作用;從現(xiàn)在文化旅游方面看,塔是地標性建筑,也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久遠的象征,可為當?shù)禺a(chǎn)業(yè)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注入新鮮血液,帶動一方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這就是塔有別于其他建筑的一個獨特之處。
把周口兩座塔放在歷史與文化的背景下來比較,它們也有著不少的相同之處。
周建山說,唐朝經(jīng)兩宋至遼金時期,是我國古塔發(fā)展的高峰時期。唐宋時期古塔的建筑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。首先從建筑年代看,兩塔都始建于重文輕武的北宋時期。當時社會經(jīng)濟繁榮,文化相對發(fā)達,佛教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,寺院、佛塔等佛教建筑也遍布各地。二是從建筑關系看,都曾是當時著名寺院——壽圣寺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,后來寺毀而塔存,塔也因寺而得名。三是從建筑藝術看,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。這兩座塔都經(jīng)過了精心設計,地基穩(wěn)固,結構嚴謹,頗具匠心。特別是商水壽圣寺塔在同類建筑中,樣式別具一格,不僅形體高大,而且施有平座、券門、斗拱、破子欞假窗和剎柱,還有建塔題記等,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。四是從佛教藝術看,都體現(xiàn)了當時高超的造像藝術水平。商水壽圣寺塔室內(nèi)嵌砌有3尊石雕佛像,太康壽圣寺塔身鑲嵌有211尊石雕佛像,這些佛教藝術造像,莊嚴慈祥,栩栩如生。五是從佛教發(fā)展歷程看,對研究佛教文化及其傳播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。北宋和明代,統(tǒng)治階級都重視佛教,佛教文化相當興盛。這兩座塔都始建于宋、重建于明,就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產(chǎn)物,對佛教文化在豫東大地的傳播,具有實證價值。
壽圣寺塔的建筑藝術
古塔在中國的發(fā)展大致分為三個歷史階段。第一個歷史階段,西漢后期到唐朝初年。第二個歷史階段,從唐朝經(jīng)兩宋至遼金時期。第三個歷史階段,元代經(jīng)明代到清代。
周口境內(nèi)的兩座壽圣寺塔始建于宋代,而唐宋時期古塔的建筑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。塔的總體數(shù)量較前代大增,建塔的材料也更為豐富,除木材和磚石外,還使用了銅、鐵、琉璃等材質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,塔的平面從四方形逐漸演變?yōu)榱切魏桶私切巍?nbsp;
就現(xiàn)存唐塔的情況來看,大多還是方形塔。但進入宋以后,六角形、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。塔變化的原因,首先是建筑工匠從長期的造塔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(jīng)驗所致。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,高層建筑特別是磚石結構的高層建筑,非常容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壞。古代工匠們從對地震受損情況的觀察中,已經(jīng)認識到了建筑物的銳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損壞,但鈍角或圓角部分在地震時因受力較為均勻而不易損壞。所以出于使用和堅固兩方面的考慮,自然要改變古塔的平面。其次,為適應人們登塔遠望的需要,也是古塔發(fā)生變化的原因。改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,不僅能有效擴大視野,而且有利于減弱風力,其優(yōu)勢是十分明顯的。
由于社會風習的變化,唐與宋、遼、金時期的古塔,在審美特征上也有了明顯的差異。大致來說,唐時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裝飾,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簡練而明確的線條、穩(wěn)定而端莊的輪廓、親切而和諧的節(jié)奏,唐塔表現(xiàn)出來的是唐人豪放的個性和氣度。而宋人卻是追求細膩纖秀、精雕細琢、柔和清麗,所以宋塔的藝術便在裝飾、表現(xiàn)、外在等方面開拓新的境界,極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輪廓變化和頗有俗艷之嫌的形式美。至于與宋對峙的遼和金,則是在唐風宋韻的混合當中,譜寫了中國古塔黃金時代里又一輝煌篇章,宗教內(nèi)在的感染力,是造塔者極力要表現(xiàn)的唯一主題。
周口境內(nèi)的兩座壽圣寺塔都由塔基、塔身、塔頂、塔剎、地宮組成。商水壽圣寺塔塔身各層都辟有門、盲窗、倚柱、斗拱,塔內(nèi)設穹窿頂塔心室。唐濤介紹說,看過《西游記》里唐僧夜掃寶塔的觀眾更能感同身受,因為商水壽圣寺塔的內(nèi)部構造和唐僧夜掃的寶塔基本是一樣的,只是有大小之分。
商水壽圣寺塔塔頂置寶瓶塔剎,使塔體得到完美的點綴,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。塔的層檐尺寸收放自然得體,既保護塔墻免受雪雨浸淋,又給塔體以美的裝飾,看上去既規(guī)整肅穆又不呆板。
用“壽圣”命名是儒釋文化的融合與共存
本來是佛教建筑的寺院,被命名為壽圣寺,體現(xiàn)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有機融合。圣是儒家追求和崇尚的人格境界,壽是基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民眾的人生期盼。
周建山解釋,周口境內(nèi)的這兩座壽圣寺塔之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有其依存的寺院,且都是北宋年間建造的。壽圣寺在宋代遍布全國各地,其寺名的使用,可追溯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間,當時英宗皇帝以自己的生日正月初三日設立了“壽圣節(jié)”,并以賜額的形式,將當時全國范圍內(nèi)那些規(guī)模大、香火旺、佛法嚴謹?shù)乃略?,統(tǒng)一命名或改名為“壽圣寺”。當時全國各地以壽圣為名的寺院達百余所,壽圣寺內(nèi)所建的佛塔即稱為“壽圣寺塔”。今周口境內(nèi)商水、太康的兩座壽圣寺塔,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命名的。
那么什么是“壽圣”呢?壽,《說文》謂之“久也”,意思是年歲長久。圣是指道德高尚、智慧超異。期之以壽,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美好愿望;追求圣明,更是儒家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體現(xiàn)。以“壽圣”命名佛教寺院,并被廣為接受,沿用千年,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釋文化的融合與共存。
從北宋初年到元末,壽圣寺塔一直屹立在中國大地上的角角落落。它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發(fā)展的需求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這種獨特的壽圣寺文化現(xiàn)象所帶來的深遠影響。歷史上,因為戰(zhàn)爭頻繁、社會動亂,當時的人們時常受到死亡的威脅,身心痛苦,需要尋找精神寄托,于是佛寺和佛塔就成為人們祈福免災的場所。
壽圣寺塔自建成以后,一直是宋明以來人們的精神寄托,同時也成為一方歷史變遷的文化記憶,成為地方的文化性地標。盡管這些宗教建筑歷經(jīng)風雨,所剩不多,風光不再,但它們都打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。這些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與其所在的城市融為一體,相互依存、相互映襯,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,所以在現(xiàn)代城市建設和發(fā)展過程中,它們理應得到必要的保護,以尊重歷史、傳承文化。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”。自北宋開始,延續(xù)了近三百年,全國各地相繼出現(xiàn)了百余座壽圣寺,香火繚繞,梵音裊裊,信眾如云,一番多么虔誠的景象,而歷史風吹雨打過后,如今只有十多處壽圣寺塔,還在昭示著當年的“壽圣”盛況。
寺院盡毀而塔猶存 見證古代匠人的智慧之光
寺毀僧去,鐵鐘落地,屹立千年的宋代古塔見證了太多周口大地的風霜雨雪與戰(zhàn)火紛爭。如今適逢盛世,又該是它煥發(fā)新顏的時候了。
而周口的兩座壽圣寺塔能夠保存至今,一是由于磚石材料建成,既不易著火,也不容易朽腐,同時建筑結構嚴謹,符合力學原理。二是古塔主要用來供奉、埋藏佛教圣物,人們心存敬畏、禁忌,不敢或不愿拆作他用。三是已成為地標性建筑,是一個地方歷史久遠的象征,可以提振地方經(jīng)濟,造福一方百姓,因此得到人們的維護。于是,千年之下,莽原之上,周口境內(nèi)的兩座壽圣寺塔默默而頑強地向世間昭示著“壽圣”的祈盼。
寺毀有多種原因,或是自然災害,如黃水泛濫、地震、雷擊等?;蚴菓?zhàn)爭頻繁、社會動亂,造成焚毀、破壞等?;蚴情L期失修,自然坍塌?;蚴侨藶闅?,挪作他用而拆除等。
古塔,一般情況下都建有地宮,用于供奉佛教圣物。近些年,考古工作中也多有發(fā)現(xiàn),如陜西法門寺地宮、南京棲霞寺地宮、杭州雷峰塔地宮等。按照常理推斷,周口的兩座壽圣寺塔,也應該有地宮,但經(jīng)過明代或重修或復建,是否還保留有原來的地宮或者地宮內(nèi)供奉的佛教圣物,目前沒有進行科學調(diào)查,還不得而知。歷史上重修的古塔,主要是為了弘揚佛法,也有些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地宮不受侵擾等。所以,歷史現(xiàn)象是復雜的,要具體分析看待。我們相信,隨著考古技術手段的不斷發(fā)展,這兩座壽圣寺塔會有更多的秘密得以揭示。
千年古塔,猶有竟時;磚石冰冷,何來德智?兩座塔的壽圣是無從保證的。但兩座古塔在時光中的投影,則交織著佛的慈悲與儒的仁德,引領我們追尋壽圣的境界。周口壽圣雙塔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得到了有效保護,如今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護好、研究好、利用好,讓它們傳承久遠、潤澤社會、造福未來。②8
[責任編輯:張魯莎]
中華龍都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載